马原 ¶
约 4803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19 分钟
资料整理
23-24 秋冬 by 心泉
23-24秋冬大题 by 66666a
22-23春夏 by 临风听雨落
22-23春夏大题 by 3322112233
22-23春夏大题与解析 by1733809
22-23秋冬 by 廿二
马原客观题库 by Ser (到2021)
马原客观题库 by 非牛顿流体 (到2022)
徐涛马原笔记 by 御坂 110 号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by 池生
马原重点整理及复习经验 by 头号玩家
马原期末经验 by 罹魂梦蝶
马原期末经验和前五章思维导图 by 卷卷挨打
马原纲要 by 雪松Cedar
马原真的就是高中选考政治 + 最后一道答题和部分选择题涉及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需要看一下课本。 马原大题跟高中答题方式基本一致,一定要列序号!!!分点作答,先把知识点摆出来(也就是世界观),然后结合材料用方法论分析相关内容。一个世界观对应一个方法论。多写字多写字多写字!虽然老师是按点给分但是如果你不写多一点你心里也不踏实吧
绪论 ¶
马克思:1818 年 5 月 5 号:一个巴掌一个巴掌打的资本主义呜呜大哭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
人怎么解放?
狭义:完全是马克思自己的理论
广义:
第一对基本矛盾
理论纯粹性和理论开放性是一对基本矛盾
-
理论泛化会导致政治动荡
-
但理论封闭(太过经典)又会跟不上时代
-
能否坚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 能否实践为为导向和标准
- 能否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19 世纪 80 年代初恩格斯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并且在 1886 年做了说明
“谁来擦皮鞋”的问题:没有利益的刺激,生活资料完全来自于福利
市场竞争,提高准入门槛
恩格斯研究自然《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研究社会
苏联哲学研究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 最经济的方式是把多余的生产力消灭掉(倒牛奶
- 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分类 ¶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把马克思主义进行划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from 德国古典哲学 ¶
-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 (德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Aristotle —— Kant
- 费希特:用主观演绎法推翻了康德的二元论
- 谢林:世界精神
- 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辩证法思想;循环论
从存在开始:利用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推出循环
- 费尔巴哈:人本学,人创造了上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创造美好世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from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货币价值来源于社会当下的抽象劳动
- 威廉 · 佩蒂
- 亚当 · 斯密:分工理论
- 大卫李嘉图:价值来源于产品
- 马克思:
科学社会主义——from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 圣西门:立志于改变世界的伯爵,去 US 打独立战争,放弃身份穷困潦倒;经济基础非常重要
- 傅里叶:儿童去擦皮鞋;情欲引力(人和人之间的情愫
) ;干活的时候散发浓郁的情欲引力,富人情不自禁加入劳动(太扯淡了) ;社会不断往前发展; - 欧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剩余产品学说;
内容 ¶
- 剩余价值理论
创造价值:高于使用价值(工资)的部分,被资本家合法剥削了
- 阶级斗争理论
指的是通过合理的过度路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进行阶级斗争获得资产阶级政权
- 共产主义理论
看拿破仑:
黑格尔“马背上的世界观念”,拥护资本主义观念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像鸟和鸟笼的一样的一对矛盾
消灭生产关系、社会角色,生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特点 ¶
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理论可以抓住问题的根本
没有信仰的共产主义者会变成享乐主义者
127 个共产党
变成小团体主义、地狱主义或者改良主义
变成工党,维护自己的利益
发展 ¶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大清洗;极度中央集权;教条马克思主义:原理 + 方法论;苏联模式的崩溃来自于经济模式的失衡;
西方马克思主义
- 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
-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物化的向度
) ,卡夫卡《变形记》 - 修正主义抵抗:卢森堡
-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萨特
马尔库塞
第三世界
拉美:卡斯特罗、格瓦拉
亚洲:金日成、胡志明
中国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闷声发大财
本体论和辩证唯物主义 ¶
本体论ontology
,出自于希腊文 being
形而上学
巴门尼德
存在者存在,他不可能不存在。
哲学研究的领域是“存在”,超出存在的地方是不能研究的。
理性是有边界的,两个全能会导致自相矛盾
上帝是不能隐藏自己的
柏拉图的本体论
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综合
理念即纯形式的共相,真理是先验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当中
研究对象:being
十个范畴
四因说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
三段论
(1)大前提: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
(2)小前提: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意味着它不仅存在于心灵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3)结论:上帝存在于现实中。
三段论的形式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产生新的知识,非常空洞的论证
认识论 ¶
认识规律——主体 ( 人 ) - 客体 ( 任何事物 ) - 中介
西方:概念 + 逻辑
东方:意象 + 体悟(高语感)
缸中之脑悖论
发展的三阶段 ¶
感性:感觉、知觉、表象;通过感官接受对象的刺激
知性:通过范畴来统摄感性经验
理性:综合感性经验和知性范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全体 , 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可知论 ¶
主观认识论 ¶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
所有真理先天蕴含在灵魂当中,学习就是不断的回忆。
人马
孟子 - 四端说
落水的嫂嫂救不救
客观认识论 ¶
不可知论 ¶
高尔吉亚
- 无物存在
- 无法认识
- 无法表述
自相矛盾:高尔吉亚没有提过这个问题
经典理论 ¶
- 休谟的怀疑论:大卫 · 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知识完全来源于经验,而对于经验之外的事物,如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存在,我们无法感知和证明。
- 康德的物自体理论:伊曼努尔 · 康德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他提出了“物自体”的概念,认为刺激我们感官的事物背后有一个不可认识的本体。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身。
- 赫胥黎的不可知论:托马斯 · 亨利 · 赫胥黎是不可知论的提出者,他创造了“不可知论”这个词。他认为我们无法证明或否定宗教的存在,因此应该将这类问题搁置起来。
悖论 ¶
- “不可知”的悖论:如果一个人声称某些事物是“不可知”的,这本身就意味着他对这些事物有所知,因为他知道它们是“不可知”的。这种观点引发了对不可知论合理性的质疑。
可知和不可知之间的界限是我们脑中划定的,是形式逻辑。当这个线划定的时候,悖论就已经产生了。
- 自由意志的悖论:不可知论涉及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能力。如果我们无法完全认识世界,那么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如果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无法认识的因素所决定的,那么我们是否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计划经济的悖论:不可知论对计划经济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无法完全认识和预测社会和经济的运行规律,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中央计划和控制?
逻辑学 ¶
形式逻辑¶
就是指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逻辑,这是线性的思维,往往执其两端 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就是执于一个静态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我”,或以“我”或与我同构的个体的认知为第一性。这是执于“名”“相”的逻辑思维方式,会把一种形式认定为其固有的性质,也就是常说的容易“著相”,但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在这种逻辑下,人往往以自我的主观情绪来判断客观事物的状态,而导致容易被贪嗔痴的情绪所转。
比如: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我觉得你是好人,那么你处处都好; 我觉得你不好,你处处都不顺眼; 扶贫做的就是好事; 他没送我生日礼物,说明他不够爱我 益虫是善的,害虫是恶的 敌人都该被消灭
总之,形式逻辑是执于“名”“相”的逻辑思维方式,会把一种形式认定为固有的性质,也就是常说的容易“著相”,但同时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 直接推理的逻辑错误:违反换质法或换位法推理的规则而产生的错误,例如由 SAP 推出 PAS,由 SOP 推出 SIP 等。
- 三段论逻辑错误:违反三段论规则而产生的各种错误,如大项不当周延、小项不当周延、中项不周延等。
- 复合命题推理形式错误:违反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的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的错误和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的错误,相容选言推理中由肯定一肢到否定其余肢的错误等。
- 模棱两可:在表达或论证中,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或概念,使论点或论据不明确。
- 循环定义:在定义一个概念时,直接或间接地使用被定义的概念来定义自身。
- 同语反复:在论证中,论据和论点重复同样的内容,没有提供新的信息或证据。
- 概念不当并列:将不同的概念或范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推理,导致逻辑错误。
- 因果倒置:将原因和结果颠倒,错误地认为结果是原因,或原因导致结果。
- 循环论证:在论证中,论据本身依赖于论点,或者论据和论点互相依赖。
- 推不出: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无法从论据推出论点。
同一律¶
前后指向的对象要保持一致
李白汪伦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桃花十里;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唐伯虎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
- 偷换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概念替换为另一个相似但不同的概念,导致逻辑错误。
- 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将论题替换为另一个相似但不同的概念或问题,导致论证无效。
矛盾律¶
- 自相矛盾:在同一论证中,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或概念。
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 上反对关系(全称):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下反对关系(特称):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在这三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一张鲍西娅的肖像。三只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在三个匣子旁边的一张“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大纸上写着: 鲍西娅父亲的遗言:如果有哪一个求婚者能通过以上四句话,猜中鲍西娅的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鲍西娅就嫁给谁。
- S:表示主项(Subject
) ,即命题中涉及的对象或实体。 - P:表示谓项(Predicate
) ,即命题中用来描述主项的属性或特征。 - A:表示 " 所有 "(All
) ,用于全称命题,表示主项的所有成员都具有谓项所描述的属性。 - E:表示 " 没有 "(None
) ,用于否定命题,表示主项的所有成员都不具有谓项所描述的属性。 - I:表示 " 有些 "(Some
) ,用于特称肯定命题,表示主项的至少有一个成员具有谓项所描述的属性。 - O:表示 " 有些不 "(Some not
) ,用于特称否定命题,表示主项的至少有一个成员不具有谓项所描述的属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 由 SAP 推出 PAS:
- SAP: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
。 (All students are diligent.) - PAS:所有勤奋的都是学生
。 (All diligent are students.)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从 " 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 " 并不能推出 " 所有勤奋的都是学生 "。勤奋的人除了学生还有其他可能性,比如教师、工人等。 - 由 SOP 推出 SIP:
- SOP:有些学生不是素食者
。 (Some students are not vegetarians.) - SIP:有些学生是素食者
。 (Some students are vegetarians.) 这个推理也是错误的,因为从 " 有些学生不是素食者 " 并不能推出 " 有些学生是素食者 "。这可能是因为有些学生既不是素食者也不是非素食者,或者所有学生都不是素食者。
三段论¶
-
前提有问题
-
错误的前提:如果三段论中的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或不真实的,那么无论推理过程如何正确,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
-
不完整的前提:如果前提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结论,或者存在未被明确提出的隐含前提,那么推理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
-
违反常识或逻辑规律
-
违反常识:如果三段论的结论明显与常识或普遍接受的知识相悖,那么这个推理可能存在错误。
-
逻辑规律错误:例如,三段论要求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出现了四个或更多的概念,就违反了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
存在附加前提
-
隐含的假设:三段论中可能存在未被明确陈述的隐含假设或前提,这些假设如果未被证实或不成立,将导致结论的不可靠性。
-
中项不周延
-
中项未周延: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即必须至少包含所有中项的实例。如果中项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结论就可能不成立。
-
不当周延
-
大项不当周延: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那么这个推理就是错误的。
-
小项不当周延:同样地,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的小项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那么这个推理也是错误的。
-
否定和特称问题
-
两个否定前提:如果三段论的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
- 两个特称前提:如果两个前提都是特称的(如“有些”
、 “某些”) ,那么也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
辩证逻辑¶
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逻辑,这是环形的思维,就如太极图一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交替,运行不悖。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就是动态立场,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一切形式因时空、立场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一种“无我”的、辩证的、整体的、相对理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
不是从概念的固有外延上,而是从认识内容的变化发展的实际过程为依据去研究推理。
比如: 对错是并存的 有无是相生的 善恶是一体的 大爱不爱 无住而住 物极必反 不一不二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益虫对于害虫来说是害虫 美女既是美女又不是美女 佛家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过程中二次本质的飞跃 : 感性一理性一实践
实践逻辑 ¶
苏格拉底 : 只要一息尚存,我就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的内在活动。 康德: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 黑格尔:实践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超越两者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逻辑 + 实践逻辑
在实践基础上辩证展开的创造性认识过程
英雄史观 & 群众史观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